译文
追思历史上的得失兴亡,看那奸佞误君祸国事端桩桩。
尧与舜圣明仁义爱护百姓,后世百姓常称颂永志不忘。
齐桓信用小人死后国乱,管仲耿介忠直美名远扬。
晋献公听谗言被骊姬蛊惑,可怜孝子申生横遭祸殃。
徐偃王行仁义不设武装,楚文王心恐惧将其灭亡。
殷纣王暴虐无道身死国灭,周得天下幸赖吕望贤良。
武王效法前贤施恩布惠,封比干之墓将其德昭示四方。
天下贤俊慕周德纷纷亲附,人才日增天下一心国力强。
法令严明治国之道顺畅,兰芷纵在幽僻处亦散馨香。
我苦恼群小对我嫉妒中伤,想箕子为避难装疯卖傻。
《七谏·沉江》是一首代言体辞。王逸《楚辞章句》认为:“东方朔追悯屈原”,作《七谏》。根据司马迁《史记》记载,屈原在写下他的绝命词《怀沙》之后,“怀石遂白沈泪罗以死”。东方朔这首《沉江》便是用代言体模写了屈原投江自杀前的悲愤之情和复杂心理。
参考资料:完善
全篇四十句,大致可划分为三段。首段(1-9 句)以 “惟往古之得失兮” 为核心,主要表达屈原对历史兴衰的思索。诗人开篇提出论断:“惟往古之得失兮,览私微之所伤”,此句不仅是该段中心,更是全篇主题,辞中涉及的历史或现实题材,均为这一结论提供依据。将世道盛衰仅归因于是否 “亲近佞臣(‘私微’)” 的思想,作为一种历史观虽显浅近,但相较古今中外 “天道循环”“绝对理念” 等形而上的高深学说,却更具现实感性内容与批判价值 —— 历史的耻辱与灾难,人总有不可推卸之责。故而诗人在分析齐桓公、晋献公信用谗佞的惨痛教训后,通过 “纣暴虐以失位兮,周得佐乎吕望” 的鲜明对照,倡导国君褒奖耿直之士、亲贤
此辞首先展现了屈原于投汨罗江前的内心煎熬;继而揭露了朝政的昏暗,以及屈原壮志未酬的怅惘与无奈;最终向君王倾诉自己的忠诚。全篇通过追溯前朝圣贤的事迹,梳理古往今来的兴衰脉络,同时针砭楚国的现实政治,抒发了屈原对君王失政的痛切之情。即便身临危局,仍眷恋故国、忠谏君王,彰显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。
陈胜者,阳城人也,字涉。吴广者,阳夏人也,字叔。陈涉少时,尝与人佣耕,辍耕之垄上,怅恨久之,曰:“苟富贵,无相忘。”佣者笑而应曰:“若为佣耕,何富贵也?”陈涉太息曰:“嗟乎!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!”
二世元年七月,发闾左適戍渔阳,九百人屯大泽乡。陈胜、吴广皆次当行,为屯长。会天大雨,道不通,度已失期。失期,法皆斩。陈胜﹑吴广乃谋曰:“今亡亦死,举大计亦死;等死,死国可乎?”陈胜曰:“天下苦秦久矣。吾闻二世少子也,不当立,当立者乃公子扶苏。扶苏以数谏故,上使外将兵。今或闻无罪,二世杀之。百姓多闻其贤,未知其死也。项燕为楚将,数有功,爱士卒,楚人怜之。或以为死,或以为亡。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﹑项燕,为天下唱,宜多应者。”吴广以为然。乃行卜。卜者知其指意,曰:“足下事皆成,有功。然足下卜之鬼乎?”陈胜﹑吴广喜,念鬼,曰:“此教我先威众耳。”乃丹书帛曰“陈胜王”,置人所罾鱼腹中。卒买鱼烹食,得鱼腹中书,固以怪之矣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,夜篝火,狐鸣呼曰:“大楚兴,陈胜王。”卒皆夜惊恐。旦日,卒中往往语,皆指目陈胜。
吴广素爱人,士卒多为用者。将尉醉,广故数言欲亡,忿恚尉,令辱之,以激怒其众。尉果笞广。尉剑挺,广起,夺而杀尉。陈胜佐之,并杀两尉。召令徒属曰:“公等遇雨,皆已失期,失期当斩。藉第令毋斩,而戍死者固十六七。且壮士不死即已,死即举大名耳,王侯将相宁有种乎!”徒属皆曰:“敬受命。”乃诈称公子扶苏﹑项燕,从民欲也。袒右,称大楚。为坛而盟,祭以尉首。陈胜自立为将军,吴广为都尉。攻大泽乡,收而攻蕲。蕲下,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。攻铚、酂、苦、柘、谯皆下之。行收兵。比至陈,车六七百乘,骑千余,卒数万人。攻陈,陈守令皆不在,独守丞与战谯门中。弗胜,守丞死,乃入据陈。数日,号令召三老﹑豪杰与皆来会计事。三老﹑豪杰皆曰:“将军身被坚执锐,伐无道,诛暴秦,复立楚国之社稷,功宜为王。”陈涉乃立为王,号为张楚。当此时,诸郡县苦秦吏者,皆刑其长吏,杀之以应陈涉。